东西南北中 特色各不同我国地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本报记者 刘烨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今年上半年,我国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增速均超过了东部地区,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增速一直居各大区域之首的局面。与此同时,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地区合计的比重均有所提高。这表明,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下,我国不断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积极推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地区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地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区域 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
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大开发新开工10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达4361亿元,涉及交通、能源、水利、机场、油气管道等多个方面。今年1月—7月,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8.1%,高于全国投资增速0.8个百分点。
随着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继续实施,哈大客运专线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大连红沿河核电一期工程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立足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大力支持装备制造业这一东北传统优势产业。而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推进了吉林、黑龙江省商品粮基地建设,从而引导东北地区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
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过程中,国家积极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组织编制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制定了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促进中部地区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中部地区投资增速较快,今年1月—7月,中部地区投资增长35.1%,占全国投资比重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国家推动实施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继续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东部地区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加强了技术品牌创新和人才培养。
东部 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
——积极推进产业升级,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上半年,东部地区在以中低端出口产品为主的传统型产业遇到较大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加大引导支持力度,努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增强竞争能力。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如北京市上半年现代制造业同比增长15.3%,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5.8个百分点;江苏省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同比回落3.6个百分点的情况下,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同比提高13.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30%以上;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增长2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4个百分点。
——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明显提高。上海市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31%,增幅高于全市外贸出口增幅7个百分点,而服装和玩具出口分别同比增长6.3%和下降11.3%;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9.1%和19%,服装和塑料(13510,-40.00,-0.30%,吧)制品出口同比分别下降31.3%和4.5%。
——出台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等产业迅速发展。上半年东部10省市的第三产业增速居四大区域首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继续提升。山东、天津、海南、江苏、浙江第三产业增速居全国前十位。